您现在的位置:温州都市在线 正文
  日前,在杭州市余杭区余杭街道仇山家庭农场养殖场内,3000多只湖羊在羊舍里欢快地吃着由玉米秸秆发酵而成的青贮饲料。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科技特派员王德前与农场负责人郑冬明一道,弯腰仔细查看羊群的健康状况。

  “科技特派员给我们的羊提供选种、饲料配比、疾病防治等技术服务,缩短了羊的生长周期,生长速度快,质量效益增收。通过他们的帮助,我们农场肉羊养殖综合效益提高15%以上。”郑冬明告诉记者。

  入驻余杭街道十多年来,王德前重点帮助包括该农场在内的企业发展畜禽规模化生态养殖工作。他通过“湖羊肉用性能选育”等一系列科技特派员项目的支持,帮助公司从湖羊品种源头、饲料营养、疫病防控和生态循环模式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实现了生态经济效益双丰收,让湖羊养殖成为余杭乡村振兴的一把新的“金钥匙”。就在前不久,他还被评为了“杭州市十佳科技特派员”。

  在余杭,玉米秸秆是一种常见的农作物剩余物,以前技术落后,玉米杆大部分被焚烧,不但浪费资源还污染空气。然而玉米秸秆多为粗纤维饲料,适合喂养肉牛、肉羊等,为什么不能用来养殖羊呢?在王德前的指导下,仇山家庭农场以玉米秸秆为原料,通过对废弃秸秆进行粉碎发酵,转化为商品羊的青贮饲料,既解决草食性家畜饲料原料来源,又解决了秸秆处理难的问题。如今,农场年回收玉米秸秆1700余吨,村民可从卖秸秆中直接收益30多万元。

  “我们还会根据不同的生长阶段调配不同的营养配方饲料,缺啥补啥,尽管成本高了,但这里的羊总比别人的羊出栏快。” 王德前告诉记者,在羊的饲养方式上,他利用小麦、水稻和玉米等秸秆进行颗粒饲料研发,添加酶制剂处理,形成颗粒化全混合专用料,并引进自动化喂养系统进行全混合日粮饲喂。与传统喂养方式比,全混合日粮饲喂方式较精粗分开饲喂方式可有效避免羊挑食,剩料量少,饲料利用率提高 9.3%,湖羊日增重提高6.1%。

  “秸秆是绿色生态养殖,羊肉味道香,我们销售的价钱也比市面上要高一块钱一斤以上。”谈及科技特派员给农场带来的变化,郑冬明表示一系列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式让他对养羊更有信心了,企业对抗风险能力提高了。郑冬明坦言,没有科技特派员指导前,由于饲养不科学,羊的重量很难突破100斤。如今羊的品质更好了,出栏平均重量达到了110斤,存活率达到了97%以上。

  在王德前看来,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不是简单的“科技下乡”,还要整合各方资源,急企业所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

  2021年12月的一天,王德前接到了郑冬明的电话,他说,农场新生羔羊突然出现多只羔羊腹泻、虚脱症状,几天时间内羊羔一只又一只死亡,这令他非常焦急。在接到电话后,王德前在疫情刚刚解除交通控制的情况下,火速组织了省农科院畜牧所的养殖、饲料和兽医方面的专家5人到养殖场现场服务,展开工作。

  为了更好地解决农场养殖带来的环保问题,在王德前的建议和指导下,农场已建立起了一套综合养殖模式,先后被认定为示范性家庭农场、浙江省美丽牧场等。该套系统遵循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与生态化的原则,以“营养土→玉米青贮→养羊→粪污→营养土”循环并存的生态农业模式,真正实现了高效绿色环保、再生能源利用的典型现代化牧业发展新模式。

  如今,为进一步改善养殖环境,王德前和郑冬明正在着手一个新的合作项目——将疫病防控关口前置。王德前向记者讲解道,羊的排泄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会产生很多有害物质,如不及时进行消杀,很容易导致羊群生病。

  十多年来,王德前已累计为20多家余杭区畜牧相关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帮助解决技术难题10余项,培训从业人员约300人次,提高了企业和从业主的专业技术水平,有力支撑了余杭畜牧产业的健康发展和转型升级。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