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资讯晨报网
您现在的位置:兰州在线 正文

《白蛇传》戏曲之所以能够穿越时空、跨越地域界限,以及受到不同受众群体的喜爱,这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根基、深刻的社会心理因素以及其题材所固有的审美价值等多方面的因素。

在遥远的古代,先民们对蛇这一生物怀有复杂而微妙的情感,既敬畏又亲近。众多部落将蛇视为图腾,流传着人类始祖伏羲和女娲人首蛇身的神话传说。在文献和民俗中,龙蛇并称、灵蛇降瑞的说法屡见不鲜,这种源远流长的情感经验深深植根于人们心中。 这种情感经验使得白娘子这一形象既带有妖异的色彩,又兼具仙灵的气质。她先以妖的形象出现,后逐渐转变为仙的形象,这种转变不仅丰富了白娘子的形象,也使得“白蛇传”这一母题在传播过程中具有了丰富的内涵。 在“白蛇传”的故事中,人性的复杂、情感与理智的冲突,以及价值观念的抗衡等诸多主题得以充分展现。跌宕起伏的情节和环环相扣的故事线索,以及不断调整变化的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都为这些主题提供了承载和寄托。这使得“白蛇传”不仅仅是一部神话传说,更是一部具有深刻哲理和丰富内涵的文学作品。

就故事本身而言,“仙灵精怪”爱上凡间男子的讲述,投注了古代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想象和祈愿。相比起七仙女等“下凡天仙”,白娘子和小青“蛇妖”的身份更具备“民间性”:她们的“法力”具有冲破封建秩序的力量和可能;而在“情”的感召下盗库银、盗衣物珠宝、仙山盗草等带来“爽感”的“妖术”,又是民间俗文化喜乐风趣风格的具象表现。

鲁迅先生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说:“我的祖母曾经常常对我说,白蛇娘娘就被压在这塔底下……那时我惟一的希望,就在这雷峰塔的倒掉。”诗人徐志摩在诗中写道:“客人/你知道西湖上的佳话/白娘娘是个多情的妖魔……到今朝已有千百年的光景……”可见白娘子形象在民间深厚的群众基础。

从戏曲艺术形态的视角审视,《白蛇传》以其情节的跌宕起伏与主线的鲜明清晰而著称,为观众提供了广阔的解读空间。剧中角色丰富多样,涵盖了生、旦、净、丑等行当,场次安排既可繁复又可简约。无论是全本戏还是折子戏,文戏与武戏的搭配都能达到和谐统一,使得该剧目能够适应各种剧种、不同规模的舞台以及不同班底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演出。正是这种因地制宜的灵活性和广泛的适应性,成就了《白蛇传》剧目繁多且历久弥新的辉煌地位。

责任编辑:admin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